首页 >> 消费说法 >> >> 详情

谁在制造消费焦虑?

2021-10-22 19:58:13 中国消费者网 564



作者:汤哲(中国消费者协会消费监督部)

身材不好了,得去健身房锻炼;因为爱美,美容护肤时被建议充值做不同的项目比如祛斑、祛痘、热玛吉,不行还得在脸上动两刀;孩子学习不好了,就要疯狂的报班,家长自己也要报上商务礼仪班、英语培训班。有钱最好,没钱还可以贷款分期,总之不能因为没钱就耽搁了学习、爱美和享受生活,更不能让自己的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……

不知从何时起,消费者们陷入了这样一种被动消费的氛围当中。有钱就要花、有钱随便花,一切都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和追求,不能说比别人好多少,至少绝不能比别人差,因此即便是没钱,借钱、贷款也要跟上消费、享受消费。

本应是为生活创造更多的愉悦和便利的消费活动,有时却让消费者逐渐陷入到一种焦虑当中。


(图片来源于网络)

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,消费的蓬勃发展反映出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向往。消费者或基于个人和家庭收入的实际情况量入为出,或基于个人喜好和兴趣有钱多花、没钱少花,或为了与周围人的与众不同而主动消费尝鲜猎奇。从产品到服务,从自身到家庭,从国内到国际,消费者对于消费的质量、价格、品牌、安全、售后保障等要素的关注不断变化更新,从需求端推动着供给侧的改革和进步。

近年来,关于“消费升级”和“消费降级”的话题一直被社会各界所热议。不管是何种类型的消费,都是源于消费者对于自身生活状态的认同感和满足感,结合自己的收入和支出能力匹配自身的各种需求。当消费能力和收支水平相匹配时,消费者可能更倾向于获得满足感;而当自身的消费能力无法满足需求时,消费的焦虑就会进一步突显。

除了内在的需求驱动,外界的宣传引导也会对消费者的焦虑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。例如,一直被消费者吐槽却又一直难以断绝的各种土味营销广告,以简单粗暴的方式暗示或者明示消费者应该如何消费、如何选择、如何决策,通过各种概念营造、明星代言、广告互动等策略,不断强化消费者的印象和认知。再比如,许多消费者会查看网上的评论和所谓“种草”笔记,对照网红博主们在美容、健身、育儿、旅游打卡等方面的经验,但相关评论和笔记中也不乏为医美项目、保险理财项目植入软广告甚至虚构消费经历假发帖的情况,让人防不胜防。

假作真时真亦假,其实说来说去还是为了销量和流量,导致供给牵引需求,形成了一种普遍的消费主张和营销导向,引发消费者从身材、容貌和颜值焦虑到育儿、社交、职场等一系列的普遍焦虑,并且在网络流量和商家营销作用下不断叠加。最终的目的也很简单,那就是让消费者掏钱买单,无论主动还是被动。

本周四晚上(10月20日),一年一度的“双11”狂欢盛典再度开启,各大网购平台的抢红包和直播、折扣、尾款人等关键词轮番喜提热搜。很多主播都在喊着“这个超值、那个超划算”“走过路过不要错过”“买到就是赚到、不买只能等明年”,可是他们大概忘了还有一句话叫“不买立省百分之百”。


(图片来源于网络)

面对日常消费生活中的各种营销浪潮和促销活动,我们一再呼吁和倡导消费者们应当塑造理性、科学、文明的消费观和消费行为。

在日常消费中,要多一些醒目而不能盲目,要学会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而不是差不多的凑合的。在消费决策时,要多一些对比而不是攀比,主动询价、货比三家,特别是要结合自身收支能力和消费需求,适度消费、理性消费。营销之风盛行,许多故事都夹杂着套路和话术,消费者应当提高辨识能力,让消费更加自信从容。

最后,虽说“我的消费我做主”,但是有钱也还是别太“任性”,消费者大可不必执着于通过消费的多少、价格的高低来标榜生活的品质和品味,这样反倒正中某些商家的套路。消费活动中最好的状态应当是为生活创造愉悦和美好,同时也允许不同的状态和差异的存在,让我们在各种状态下都能做更有判别力、更具责任感的消费者,各美其美、美美与共。

(责编:刘斐斐)


消费说法小程序
微信扫一扫加关注